再婚家庭争遗产,暖心调解挽亲情

2025-07-14 09:30
来源: 定中门法庭
    浏览: 387

继承纠纷,审的是遗产,理的是家事。近日,樊城区法院审理了一起继承纠纷案件,承办法官秉持“调解优先、实质解纷”理念,将法理、事理、情理有机融合,耐心倾听各方当事人心声,提出合理调解方案,厘清了这笔“亲情账”。

这套房,到底怎么分?

王某与前妻育有一子一女,长子王大、女儿王二。后王某与李某再婚,婚后未生育子女,王大、王二跟随二人共同生活至成家立业。王某与李某婚姻关系存续期间,购买了樊城区某房屋。2022年,王某因病去世后,三人对于房屋的分配争吵不休,引发纠纷。

李某:房子是我和王某婚姻存续期间买的,是夫妻共同财产。刚到这个家时,老大14岁,老二才9岁,这么多年,我尽心尽力照顾这个家,看着兄妹二人长大成人,不敢说功劳多大,但付出总是有的。我也不要求多分,王某1/2的份额,我们三人平分。

王大:房屋是我母亲在世时,王某与我母亲共同购买的,王某再婚后变更登记为王某、李某共有,房屋实际上与李某无关。

王二:既然要分房子,我只要属于我的那一份就行。

暖心调解,亲情弥合

面对棘手的家庭困局,承办法官陈丽婷并未简单依据法条“一判了之”。她深知,冰冷的判决或许能划分财产,却可能彻底冻结亲情。

承办法官先从本案争议的房屋继承问题入手,向双方普及民法典中关于遗产继承的权利义务。房屋登记为李某与王某共同所有,王大未提供证据证明房屋为王某与其生母共同购买,所以房屋是夫妻共同财产。

待双方都冷静下来,明白其中的法律关系后,承办法官又从亲情的角度出发,以“家和万事兴”为引,劝导当事人珍惜家庭关系,不要让遗产纠纷撕裂亲情。

“这不仅仅是金钱的问题,更关乎家庭的情感和信任。李某与你们父亲再婚时,二人尚年幼,期间李某也是尽心尽力地照顾。李某虽是继母,但两位老人走到一起、相互照顾,结下了非常深厚的缘分和感情,这么多年的付出,也应当得到你们的尊重。你们父亲最希望看到的一定是你们彼此理解、好好生活,作为儿女希望你们将这份情缘传承下去,一起坐下来心平气和地沟通,化解这个纠纷的同时,不影响你们多年来的亲情。”承办法官语重心长地说道。

冰释前嫌,达成协议

情理法交融的耐心疏导,触动了在场每个人的心弦。在情感坚冰逐渐消融之际,承办法官适时提出调解方案,引导各方认识到,房屋对李某既有居住保障的现实意义,也是多年来的情感寄托,而对子女而言,其价值更体现为经济补偿。

王大放下了心中的芥蒂:“我只是有些生气,父亲去世了,继母就来争遗产。钱多钱少不是关键,重要的是道理讲通了,心结打开了。我同意调解,我相信这样处理,父亲也会安心。”

王二在法官释法说理后,明白了继母多年的付出与不易:“父亲与继母再婚时,我年纪较小,继母照顾我很多,我放弃应当继承的份额,将我享有的份额给继母当作赡养费。”

李某深受感动,泪水中透着欣慰:“法官的话说到了我心坎里,我年纪大了,房子留着念想,补偿孩子们也是应该的。谢谢法官保住了这个家的情分。”

经过沟通与权衡,一个凝聚了理解与让步的方案达成:房屋由李某继承所有,李某支付王大17万元房屋补偿款,王二自愿放弃继承,这场矛盾激烈的继承纠纷得以圆满化解。

 

遗产继承,分割的是物质财富,考验的却是人心与亲情。家庭纠纷背后往往掺杂着复杂的情感与误解,法律可以解决财产分割的问题,但它更深层的价值在于守护那份名为“家”的情感契约。矛盾有解,亲情无价,本案通过调解,讲清法理、讲明道理,用心、用情找到法律与亲情的平衡点,让撕裂的亲情得以弥合,也为化解类似家庭纠纷、促进基层和谐提供了有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