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铸魂担使命 以史为鉴守初心

2025-08-29 10:23
来源: 李静思(政治部)
    浏览: 428

一幅黑白照片记录一段血色历史,一部震撼影片讲述一堂深刻党课。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樊城法院组织干警开展主题党日观影活动,集中观看历史题材影片《南京照相馆》,在光影叙事中,穿越八十年时空,感受民族痛殇,汲取前行力量。

8.29.png

一页页泛黄的判决书手稿静静地陈列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纸页上遒劲有力的字迹记录着1947年对战犯谷寿夫、向井敏明等人的死刑判决。这些珍贵的文书手稿,不仅是中国人民战后追求正义的历史见证,更展现了法律对于维护历史正义、捍卫人类文明的重要价值。

《南京照相馆》以1937年南京大屠杀为历史背景,通过“吉祥照相馆”的微观视角,展现了战火岁月中中国人的苦难与抗争。邮差阿昌、老金一家、宋班长、演员毓秀躲藏在照相馆地窖,冒着生命危险协助阿昌完成照片冲印任务。从最初为求生存的妥协,到被真相唤醒后的抗争,他们以胶片为“武器”,用智慧与勇气调换底片,守护“大好河山”,守护历史真相。影片通过一系列角色命运的交织,展现出中国人民忍辱负重、敢于斗争的精神。

观影过程中,干警们全神贯注,神情凝重,深受触动。一幕幕震撼的历史画面、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命运,引发了强烈的思想共鸣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邓徐婧:观看完《南京照相馆》,心中久久不能平静,相片本来是用来记录美好事物的瞬间,却在战争年代成为记录下日军残酷暴行的有力罪证。影片中照相机记录下的南京城温馨生活的一幕幕与后来日军惨无人道的罪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越发痛恨日军对南京人民的所作所为,相信每一个观影结束的中国人都会牢记住这段历史。但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共同引以为戒。传承历史,不是为了纠结过去,而是要开创未来,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铭记历史是为了以史为鉴,让我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用双手去捍卫这宝贵的和平,让自己的祖国更加强大起来,让历史不再重演。

李芷妍:当底片显影,历史便开口说话。今年是抗战胜利八十周年,在观看电影《南京照相馆》后,心中有很多感慨,虽过去八十多年,但心中依然愤愤不平,这段历史不该被忘记。城砖可以放回城墙,底片可以放回档案馆,但记忆必须放回我们的脊梁。《南京照相馆》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它拍得多残酷,而在于它让所有观看的人成为新的“罗瑾”——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继续冲洗、传递、保存那些不能褪色的真相。当灯光亮起,请把眼泪留在影院,把历史带向生活。因为幸存者的灯终将全部熄灭,而我们要成为新的守夜人。

周雨菡:《南京照相馆》用一卷卷底片向我们展示历史的血泪和人性的光辉,电影里有一句台词让我久久难以忘怀:“我们看见”。那个在照相馆瑟瑟发抖的少年阿昌,一开始只是想活下去,但随着一张张记录罪证的照片被洗印出来,他选择成为历史真相的守护者。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勇气在生死面前选择正义,影片中的那些选择,是一座丰碑、一面镜子、一盏明灯,让身处和平年代的我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和历史的重量。不要忘记历史,不要忘记为了真相而勇敢的人们,只有记住过去,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任智文:观看《南京照相馆》最后那段时,眼泪真的止不住。三十万不是一个数字,是三十万个具体的人,曾经有温度、有故事、有牵挂的生命。影片没有刻意渲染血腥,却通过一张张无声的照片、一幕幕安静地凝视,让人感受到历史沉甸甸的刺痛。照相馆本是记录欢笑的地方,在这里却成了历史的见证和伤痛的出口。我们究竟该如何记住历史?不是记住仇恨,是记住人的脆弱与尊严,记住和平的来之不易。走出影院,心很重,但也更清醒——有些痛,不能忘,不敢忘。

日隐月出,华灯初上,观影活动圆满结束,但思想的洗礼经久不息。历史判决书是过去的回响,当代司法人是今天的回音。从纪念馆里的历史判决书到今天的一次次调解、一次次判决,变的是时代背景,不变的是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铭记历史,守护公正,这既是法院人对民族的庄严承诺,也是对未来的责任担当。樊城法院干警将从历史中汲取力量,赓续传承红色基因,激发奋进力量,践行司法为民宗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