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法官为什么

2014-10-31 10:03
浏览:4885    作者: 程丽丽

今天的演讲,我要先说一说微博上的两名法官,确切地说是前法官。一位是北京一基层法院39岁的法官张伟,他的主动辞职,一时成为舆论热议的话题,报道形容他“态度消极”,他说,“39岁,我等不了。我16年里没有达到在这个职业里应该达到的职级、收入与尊严。”“我没有另一个青春洋溢的十年用来试水。”另一位是广东湛江中院行政庭的副庭长,32岁,前段时间他的微博从“法官老蒋”改为“法律人老蒋”,微博中,他也感叹,“那一年,我们都还年轻。但司改这小姑娘姗姗来迟,等你太久,青春已不再。”

有人说,法官就像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其实,我想说,不管何种职业,都有围城现象的存在,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工作,选择自己的人生,对于深思熟虑后作出决定的去职者,祝福他们在新的领域闯出一片自己的天地。而对于更多的坚守者,特别是迎着司法改革的大潮而进入法院的我们,应该想一想,在去年的夏天,为何选择法院,为何选择法官,当法官又为了什么。

选择的理由可能有很多种,但最简单的,莫过于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如果这份工作又与自己的专业相契合,就最好了,我也不想让取得的法律职业资格证,在抽屉里继续躺下去。很幸运,樊城法院能给我这些,也选择了我。

作为一名法科的毕业生,曾有无数个场景在我的脑海里浮现:我将如何在期许已久的岗位上实现自己的理想?我将如何在剑拔弩张的原、被告之间定纷止争?我又该如何运用自己的所学去实现法律的公平和正义?我也曾试着去想象法槌敲响的那刻自己会有怎样的心情?我深深地知道,任何一份职业,都有着其光鲜的一面,也有着其他人所不能理解的一面,在背向灿烂阳光的另一面,必然是阴暗。然而,很多事情只有亲身经历了,才能真正明白。

在每一份起诉状的背后,总有着当事人之间的恩恩怨怨;面对无法提供被告下落的原告,除了一遍遍的解释,还要忍受原告的不理解和那句“找得到人的话,还找你们法院干嘛”;面对当事人提交的一堆毛毛糙糙、皱皱巴巴的证据,我必须干起粘粘贴贴、缝缝补补的细活,说实话,我对钱包里的人民币都没这么整理过。从收案、送达、再到调查询问、开庭、校对、打印、盖章、报结、归档,真真地体会到了以前那句老话,“当事人动动嘴,法官跑断腿”。不过,所有的这些,我不觉得是悲苦的事,我也并非崇高,我也并非神圣,我只是尽我的职责,做好我的工作,更何况这工作还是我爱着的。

在司法改革的大潮下,我们总会面对着前行的暗礁和险滩。法官信任、法院信誉和法治信仰的缺失,初入法院队伍的我们,开始逐渐感受到作为法官所承载的责任和压力。柴静在《看见》里这样说到,“许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会存在。”“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个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己”。“你怎样,中国就怎样”。我觉得,对于法治的理想,最应该相信的就是我们这群离法律最近最近的人。法官怎样,中国的法治就怎样,我们要塑造中国的法治,就该从塑造自己开始。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将对司法改革的期待化为自身的动力,将内心的信仰化为外在的行动,坚定信念,苦练内功,为即将到来的司改而准备,为法治的未来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