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法文苑 | 从家事少年审判庭到执行局:角色转变中的成长与感悟

2025-09-10 11:06
来源: 麻小芳(执行局)
    浏览: 96

2022年进入法院以来,作为一名法官助理在家事少年审判庭工作了三个年头,在这三年里我看到了家长里短的糟心,也见到了感情修复的温情。今年7月份我被调入执行局工作,从家事少年审判庭到执行局,岗位的切换如同从“温情调解室”走进“攻坚执行场”,带来的不仅是工作内容的变化,更是对司法实践中“公平正义”的立体认知,这其中的感悟可以用“三个转变”来概括:

一、“情感疏导”到“刚性兑现”的角色转变

在家事少年法庭,工作的核心是“化解”。面对婚姻矛盾、亲子隔阂,更多时候需要耐心倾听、共情引导,用柔性方式修复家庭关系,尤其面对未成年人时,还要兼顾教育、感化的温度。

而执行工作的核心是“实现”。法院的生效判决不能停留在纸面上,面对“失信被执行人”的拖延、规避甚至对抗,必须拿出果断的强制措施:查扣冻财产、腾退房屋、限制高消费……每一步都需要精准适用法律,用刚性手段保障胜诉方的合法权益。但这种“刚”并非冷漠,既要强制被执行人履行义务,也要耐心释法,避免激化矛盾,让司法力度里藏着对弱势群体的保护。

二、“前端预防”到“后端兑现”的理念转变

家事少年法庭的工作更偏向“前端”,通过调解、审判预防矛盾升级,比如针对案件审理过程中发现的“司法保护薄弱点”及时签发人身安全保护令、司法建议等,是从源头筑牢权益防线。而执行局站在“后端”,是司法程序的“最后一公里”,如果这一步走不好,前端的审判成果就会落空。

这种切换让我深刻体会到:一份公平的判决只是开始,让判决内容真正落地,才是让当事人感受到司法公信力的关键。

三、“单一领域”到“全局视野”的能力转变

家事少年审判庭审理的案件多集中在婚姻家庭、未成年人保护等特定领域,而执行案件覆盖民事、商事、行政等多个领域,涉及房产、劳动报酬、交通事故赔偿等五花八门的标的,这要求对不同类型案件的法律规定、财产查控技巧都有涉猎,倒逼自己拓宽知识边界,逐步提升综合执行能力。

更重要的是,执行工作直面社会治理的难点:有的被执行人确实无履行能力,需要区分“执行不能”与“执行难”;有的涉及企业经营,需要平衡债权人权益与企业生存……这些让我跳出“就案办案”的思维,认识到司法不仅是解决纠纷的工具,更在参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维护市场秩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坐堂问案”到“奔走攻坚”,岗位的变化让我更深刻地理解:司法既有化解矛盾的“柔情”,也有捍卫正义的“铁骨”;既需要在前端守护温情,也需要在后端筑牢底线。每一次岗位调动都是新的挑战,每一次挑战都是成长的契机。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以更加坚定的意志继续坚守司法为民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