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法文苑 | 不忘初心,做法律道路上的“追光者”

2024-11-26 08:49
来源: 刘芷璇(屏襄门法庭)
    浏览: 481

“北风潜入悄无声,未品浓秋已立冬”,秋去冬来,不经意间,入职樊城区法院屏襄门法庭已经4个月了。初入职场的我,从面对全新工作环境时的迷茫、不安,到现在已经逐渐适应了这份工作,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

回想起曾经跨考法学专业的日子,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对法律的敬畏。唐帅律师“无声之辩”的故事深深打动着我,他用专业知识为无声世界的群体发声,让司法的光芒照进了那些常被忽视的角落。他的事迹让我深刻体会到,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温暖人心的力量。那份对公平正义的渴望,如同一粒种子,在心中悄然生根发芽。

刚入职时,法院对我来说是一个既陌生又神秘的地方。虽然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法院的工作远比想象中更为繁忙和复杂。从晨光初照到夕阳西下,夜幕降临后的法庭仍是灯火通明,加班到晚上八、九点钟早已是我们庭的常态。大量的案件、繁复的法律条文以及紧张的庭审节奏,让我感到应接不暇。

幸运的是,法庭的前辈们总是毫无保留地分享着他们的经验和智慧。他们教我如何与当事人进行有效沟通、如何高效地撰写文书、如何准确地适用法律条款,以及如何培养法院工作最需要的严谨与耐心。前辈们是这样教的,更是这样做的。不管手头有多少案子,不管案件标的大小,法官们总会严谨细致地审查每一份证据,耐心倾听每一位当事人的诉求,确保每一个判决都能经得起法律和历史的检验。为了能够更加公正、准确地适用法律,法官们总是会互相交流、分享经验,走廊里经常传来他们讨论案情的声音。

定期召开的法官讨论会,更是我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会议上,我们围绕着疑难案件展开激烈的讨论,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这种开放、包容的氛围,让我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和智慧的碰撞。从老法官们严谨的法律分析,到年轻同事们新颖的思维角度,每一次讨论都让我受益匪浅。我开始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问题,学会在复杂多变的案情中寻找真相和公正。

庭里的书记员小伙伴们也总是耐心地教导我如何给当事人送达、如何报结案件、如何操作数字法院系统,这些技巧在我听起来像绕口令一样,但他们早已烂熟于心。每次去院里交文书、材料前,我都要再三向他们确认具体流程,他们也总是详细地为我解答。在大家的热心帮助和耐心指导下,我逐渐熟悉了法院工作的要点,更深刻感受到了前辈们榜样的光芒。

法庭楼下是风华路夜市,每天下午五六点钟小摊便陆陆续续地出摊,一个个小摊背后是一个个家庭,是组成“民生”这件“大”事的一个个“小”的个体。法庭楼上是一间间办公室,正在审理的案子、撰写的文书,同样牵动着无数颗心,一个个“小案”背后是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要求和期盼,“小”案件同样关系着“大”民生。

我深知,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法院工作者,仅有热情是不够的,还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因此,我积极向前辈请教,参加院里组织的各种培训,努力汲取法律知识,提升办案技能。每一次的学习,都让我对法律的理解更加深刻,对司法公正的追求更加坚定。我深知,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法院工作者,更要涵养一颗为民之心。我会勇于担当,敢于直面矛盾和问题,不回避、不推诿,在情感上贴近群众,理解他们的不易与焦虑。我会始终记得,自己选择法学,是希望能够为群众做实事,让司法的光芒照亮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办公室里,我的座位靠近窗边,疲惫时我会向窗外眺望,天空中的云朵飘动,远处的树叶摇晃,窗户是取景框,繁忙的工作却似乎使我们无暇按下快门键。但法院工作繁忙的背后不仅仅是压力,更多的是责任与使命。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我相信法院工作者坚守的公平正义必然会促进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

“追光而遇,沐光而行”,我将不忘初心,继续在法律的道路上探索前行,用实际行动践行司法为民的宗旨,努力从一个“追光者”成为那道照亮他人、温暖社会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