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营商环境 | 刚柔并济破困局,重建信任促共赢

2025-10-17 09:33
来源: 任智文(执行局)、高 尚(审管办)
    浏览: 295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近日,樊城区法院秉持善意文明执行理念,通过精准查找财产、搭建协商平台、督促协议履行,最终使两家企业破除信任坚冰,实现了案结事了、双方共赢的良好效果。

企业陷困境,执行遇僵局

某科技有限公司与某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因买卖合同纠纷诉至樊城区法院。法院经审理后判决机械公司向科技公司支付货款及利息,机械公司股东在抽逃出资范围内承担补充赔偿责任。判决生效后,因机械公司未履行义务,科技公司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执行过程中,法院依法向被执行人送达了执行通知书和报告财产令。经网络查控与线下调查,发现机械公司名下土地厂房均已设立抵押且被多轮查封,无其他足额财产可供执行。执行法官随即转向承担补充赔偿责任的股东,发现其名下有房产可供执行,遂迅速启动评估拍卖程序,成功为科技公司追回部分货款。但因债务总额较大,拍卖款项仍不足以覆盖全部债务,案件依法终结本次执行程序。

持续沟通促转机,主动履行现希望

为落实“终本清仓”行动要求,法院始终与机械公司及其股东保持沟通。执行干警多次走访,耐心释法说理,引导企业信守承诺,宣传主动履行的法律优势与信用价值,并反复告知其在经营好转或有财产可供执行时,应及时向法院报告并履行义务。经过不懈努力,机械公司经营状况改善后,主动联系法院申请恢复执行,表达了偿还剩余债务的诚意。

搭建平台破僵局,弥合信任促和解

案件恢复执行后,执行干警立即联系科技公司,组织双方协商。

首次协商中,双方就剩余债务计算清单产生数十万元分歧,虽机械公司还款意愿强烈,却因债务数额争议始终无法达成一致。且双方因长期纠纷导致信任破裂——被执行人担心付款后申请人不予认可;申请人则因长期被拖欠货款,对被执行人承诺心存顾虑,唯恐结案后款项无法到位。

为推进案结事了,执行干警细致翻阅卷宗,梳理前期履行记录,逐项核实债务构成,做到对剩余款项“心中有数”。执行干警经综合研判认为,双方信任基础薄弱,亟需重建沟通桥梁。为此,提出将款项先汇至法院账户,待申请执行人出具结案证明后,再由法院发放款项的解决方案。该措施既消除了申请执行人对款项到位的担忧,也避免了被执行人疑虑,有助于其尽快恢复正常经营。

第二次协商时,执行干警组织双方逐笔核对债务,针对存疑之处逐一澄清,以专业态度化解双方顾虑。经一上午沟通,双方最终就债务本金、利息及履行方式达成一致。

案结事了双赢,司法赋能营商

在执行干警的持续监督下,机械公司如期足额偿还剩余债务,科技公司随后向法院提交结案申请。这起历经波折的商事纠纷案件,最终圆满落幕,“终本清仓”目标顺利实现。

下一步,樊城区法院将继续贯彻善意文明执行理念,因案施策、刚柔并济,不断探索涉企案件执行新路径,努力以更加高效、灵活的司法服务,助力企业纾困解难,服务经济发展大局,为营造稳定公平透明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持续注入司法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