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法官,辛苦了!”近日,张某四人终于领到了被拖欠的全部工资。这句朴素的致谢,也为一起劳资纠纷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张某等四人原系湖北某制造有限公司员工,因产生劳动争议,经劳动仲裁委员会调解,制造公司应支付张某等四人各项费用合计8万余元。由于该公司未主动履行支付义务,张某等四人陆续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劳有所得,是民生之基,也关乎社会公平。这批劳动争议系列案,虽然涉案金额不大,却直接关系到劳动者的切身利益。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执行干警迅速行动,通过线上查控与线下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摸排被执行企业的财产状况。然而,调查发现,被执行企业因经营不善、回款断层,已深陷债务困境,除欠薪外,尚有大量货款、贷款待偿,确实无力一次性全部支付。
“不能让劳动者的‘纸上权益’成空文,也不能一执了之让企业彻底陷入绝境。”执行干警并未简单机械地执行,而是秉持“如我在执”的理念,坚持善意文明执行。既讲法理,也谈情理:一方面阐明拒不执行的法律后果,另一方面倾听企业实际困难,引导其主动配合。企业负责人的态度逐渐从“抵触”转向“主动”,为后续破局奠定了基础。
为进一步推进案件执行,执行干警转换思路,将视线投向企业的对外债权,以其社会关系和商业网络为突破口。借助申请执行人提供的线索与企业主动申报财产情况,很快锁定一笔该企业在第三人处的未到期债权。事不宜迟,执行干警当天即赴第三人某汽车公司处核实确认。
“与其等待债权到期,不如搭建平台,促成三方协商。” 执行干警主动邀集申请执行人、被执行企业及第三人企业共同沟通,寻求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工人要工资生活,企业需要资金周转,你们也有付款计划,咱们一起找个都能接受的办法。”执行干警的话打开了三方的话匣子,经过多轮协商,最终达成协议:汽车公司提前向被执行公司支付款项,执行公司收款后第一时间将工资足额发放给劳动者。
“拿到钱心里就踏实了!”
“案件解决了,公司资金周转也改善了。”
一场涉劳纠纷,既保障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缓解了被执行企业的资金压力,真正实现了 “双赢”局面。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未来,樊城区法院将继续深化 “如我在执”理念,聚焦劳动者权益保障,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创新执行方法,用活用足执行措施,以刚柔并济的执行策略,实现双赢、多赢、共赢,用执行“速度”守护民生“温度”,以执行“深度”涵养群众“满意度”,全力兑现胜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