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涉企纠纷若处理不当,极易影响企业正常运营,甚至将企业拖入困境。近日,樊城区法院办理的一起房屋租赁合同纠纷,通过创新思路灵活处理,既维护了涉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又保障了企业生产经营的连续性,为涉企纠纷化解提供了优质的司法样本。
房屋租赁起争议,企业运营陷困局
2022年7月,某材料公司与某科技公司签订了《房屋租赁合同》,约定材料公司将厂房出租给科技公司使用。合同履行过程中双方产生矛盾,科技公司认为材料公司将隔壁厂房出租他人生产玻璃制品,严重影响科技公司产品生产,给其造成损失;材料公司则认为科技公司拖欠租金也严重影响了其合法权益。后经协商,材料公司、科技公司各自指定科技公司的2台设备暂留材料公司厂区,双方纠纷可到法院诉讼,待诉讼结束后按判决执行。随后材料公司扣留了科技公司部分设备并诉至法院要求科技公司支付租金,科技公司则反诉要求返还扣押设备并赔偿违约金、房屋装修损失等。
案件审理过程中,承办法官查明案涉厂房实际留存了科技公司的5台精密生产设备。这些设备是科技公司开展生产的核心资产,若长期滞留,将直接导致科技公司生产线停止;对材料公司而言,租金争议让其对返还设备心存顾虑,但设备长期留在厂房中,不仅占用其空间,材料公司也需承担保管责任与安全风险。一起纠纷,让两家企业都进退两难。
担保置换破僵局,盘活设备护双赢
承办法官敏锐地意识到,这5台设备是破解本案僵局的关键。虽然双方提出的诉讼请求分别是支付租金和赔偿损失,但审理阶段双方的核心矛盾在于科技公司急需设备恢复生产,材料公司则担心设备转移后判决难以执行。
“能不能让设备先‘转’起来?”法官思路一开,解决方案就有了。经过多轮调解,承办法官提出解决方案:由科技公司提供20万元作为担保,先将5台精密设备运回去投入生产,租金和损失问题后续依法解决。方案一提出,很快得到双方当事人的认可,材料公司打消了对后续判决执行的担忧,科技公司也能够正常使用精密设备、尽快恢复生产经营。双方的抵触情绪随之明显缓解,诉讼程序也得以顺利推进。
司法温度×市场速度=营商环境最优解
“这20万元担保资金,撬动的是企业生存的希望。”承办法官表示,“对涉企案件,我们不能只当‘裁判员’,更要当‘急救员’,要在法律框架内用最快速度、最小代价帮企业‘回血’”。这起案例背后,是法院对企业经营痛点的精准把握。涉企纠纷中,设备是企业的“命脉”,资金是企业的“血液”,简单地“扣设备、判赔偿”可能会让企业陷入更大危机。
近年来,樊城区法院始终将涉企纠纷化解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将“调解优先、保全灵活、执行高效”贯彻涉企纠纷化解全流程,为企业纾困解难。未来,樊城区法院将继续聚焦涉企纠纷特点,以更专业、更高效、更具温度的司法保障,为企业健康发展筑牢法治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