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某,请你配合我们的执行工作。”一声清晰的呼叫,让正在路边低头看手机的王某身体猛地一颤,这一幕发生在武汉市某街头……
此前,王某与李某因买卖合同纠纷诉至樊城区法院,法院经审理依法判决王某向李某支付欠款5万元。判决生效后,王某却拒不履行付款义务,李某无奈申请强制执行。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执行干警刘勇通过线上线下查控,发现王某名下并无银行存款、房产等可供执行财产。但根据申请人李某提供的线索,执行干警获悉王某长期居住在武汉某小区,随即前往核实。
经多方走访和蹲守摸排,执行干警逐步掌握了王某的生活节奏:每天早晨7:30骑电动车送两名孩子上学,随后外出工作。
为最大限度减少司法活动对孩子的影响,执行干警放弃了上门拘传计划,决定待王某送完孩子后再择机实施行动。
执行当日清晨,天还未完全亮,执行干警早已蹲守在小区附近。不久,王某如常骑车带着孩子出门,但执行干警发现,王某的行驶方向却与之前掌握的路线完全相反,且道路狭窄,警车无法进入。一旦跟丢,此次行动恐将落空。
紧急关头,执行干警迅速扫码解锁共享单车,推车小跑几步后飞身骑上,全力蹬车追赶——前面是电动车的平稳疾行,后面是全凭人力猛踩的紧追。执行干警奋力加速,汗水很快湿透衣背,但仍死死“咬”住目标,毫不松懈。直到王某将孩子送进学校后,执行干警乘王某在路边查看手机的间隙,迅速逼近,呼喊王某姓名,立即出示证件表明身份。
面对突然出现的执行干警,王某惊慌失措。执行干警随即严肃表明来意,督促其积极履行义务,耐心释法明理,告知其拒不履行生效判决可能面临的法律后果。王某逐渐认识到错误,最终在执行干警的组织下,与申请人李某达成执行和解协议,当场支付部分货款,承诺分期支付剩余欠款,案件得以圆满解决。
此次执行,执行干警既以“人力追电动”的执着彰显司法坚守,更以“不扰孩子”的考量传递司法温情,真正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