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始新春草绿,梨花风起清明时”,又至人间四月天,春雷惊破冻土,细雨润泽山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言:“清明,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这既是对自然万象的礼赞,亦是对精神境界的追寻。人们扫苔碑以寄追思,折新柳而迎新象,在春日的轮回中触摸生命的永恒刻度。
清明从来不是单薄的节气符号,它以三重叠影映照华夏文明:于个体是慎终追远的情感纽带,于家族是血脉赓续的文化基因,于民族则是将个体生命融入时代长河的精神图腾。在这特殊时节,我们既擦拭家族祠堂的烛台,也仰望时代丰碑的星光——那些在法治征途上燃灯擎炬的时代楷模,正用生命铸就司法丰碑。邹碧华办公室彻夜长明的灯光,周春梅裁判文书上未干的墨迹,杨军踏遍千山万水的执行足迹,都在诠释着“燃灯者”的真正含义。
这些法治星空中的星辰,并非生而披甲。他们也曾是青衫法袍的年轻法官,在堆积如山的案卷前蹙眉沉思;他们也是父母牵挂的儿女,在万家灯火时愧疚于不能常伴双亲;他们更是法治理想的朝圣者,用毕生心血浇铸天平的刻度。正如拉德布鲁赫所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这些时代楷模用生命诠释的,正是对法治信仰的终极坚守。
史铁生说:“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而对法院人而言,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其熔铸进法治进程的温度。那些镌刻在英模墙上的名字,正以另一种形式永生——当当事人握着重如千钧的判决热泪盈眶,当留守儿童在普法课堂绽放笑颜,当企业凭借司法建议重焕生机,法治信仰便如同清明时节的细雨,浸润着这片土地的每个角落。
在万物生长的季节,法院人将慎终追远的情怀化作司法为民的实践。田间地头的巡回审判车辙,智慧法庭跃动的数据光点,执行路上踏破的晨霜暮雪,都是新时代法治信仰的生动注脚。我们深知,每份文书的标点都关乎民心向背,每次调解的温度都丈量着正义的尺度。这是属于法院人的清明心志:以法典为犁,耕耘公平沃土;以初心为炬,照亮正义通途。
当梨花瓣掠过庄严的法徽,新时代法院人正将清明哲思转化为奋进力量。我们追慕先贤风骨,更以躬身实践续写法治华章;我们缅怀时代楷模,更以赤子之心守护万家灯火。在这生生不息的春天,法治信仰如同萌发的新绿,终将在神州大地长成庇佑众生的参天巨木——此乃清明之神髓,亦是法院人永恒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