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樊城区法院在审理一起跨省建设工程分包合同纠纷案件时,以“护企、安企、暖企”为导向,通过精准释法、耐心调解,既妥善化解企业间矛盾,又避免企业陷入诉讼困扰,用实际行动为区域营商环境注入司法“暖流”。
跨省合作起纠纷,企业诉求陷两难
2021年,陕西某建设公司(以下简称建设公司)与江苏某工程公司(以下简称工程公司)签订专业分包合同,随后建设公司按约入场施工,并投入大量资金集中采购施工材料,全力推进项目建设。然而,施工过程中,工程公司突然向建设公司发出退场通知,导致项目戛然而止。此后,建设公司多次与工程公司沟通复工事宜,但项目始终未能重启。
为防止损失进一步扩大,建设公司决定解除合同,并以工程公司及项目所在地某商贸城的运营主体——湖北某商业公司为共同被告,向工程所在地樊城区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深入研判减诉累,释法明理护营商
案件受理后,承办法官周艳第一时间对案情进行深入研判。经核查确认,案涉合同关系仅存在于建设公司与工程公司之间,湖北某商业公司并非合同相对方。若贸然将其卷入诉讼,不仅不符合法律规定,还可能对其声誉及正常经营造成负面影响,进而波及区域营商环境。
为避免“案结事未了”的情况,承办法官主动与建设公司沟通,从法律关系认定、诉讼主体适格性等角度展开细致释法明理,清晰阐明案件法律边界,同时耐心倾听企业诉求与顾虑;结合案件实际,向建设公司分析追加无关主体可能导致的诉讼成本增加、审理周期延长等问题,引导企业理性维权。经过多轮沟通,建设公司充分理解法律规定与法院考量,自愿申请撤回对湖北某商业公司的起诉,有效避免了无关主体陷入不必要的诉讼纷争。
耐心斡旋化矛盾,高效解纷助发展
在成功厘清诉讼主体后,承办法官将工作重点放在建设公司与工程公司的纠纷化解上。考虑到双方均为跨省企业,诉讼周期过长可能加剧企业经营压力,承办法官决定以调解为突破口,推动双方“握手言和”。
调解过程中,承办法官充分尊重双方诉求,一方面倾听建设公司关于材料损失、工期延误的赔偿主张,另一方面了解工程公司提出的退场原因与实际困难,找准矛盾症结。针对双方争议的核心焦点,承办法官从法律规定、行业惯例、企业长远发展等多维度出发,提出兼顾双方利益的调解方案,并反复沟通协调,逐步缩小双方分歧。最终,在承办法官耐心斡旋下,建设公司与工程公司达成一致调解意见,工程公司同意向建设公司支付工程款,双方就合同解除后的后续事宜达成明确约定,一场跨省合同纠纷得以高效化解。
近年来,樊城区法院始终将服务企业发展、保障市场秩序作为重要职责,通过精准把握案件审理尺度、灵活运用调解方式、强化涉企案件纠纷化解效率,努力将司法活动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樊城区法院将持续聚焦企业发展需求,不断创新司法服务举措,以更高效、更精准、更温暖的司法保障,为企业纾困解难,让法治成为企业发展的“定心丸”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